您的位置:首页 >网友投稿 >

中国核电突破「核电技术突破」

发布时间:2023-03-02 09:04:13 来源:搜狐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朱马烈】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随着我国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相继研制成功,和平利用原子能、建造核电站,成为核工业科研人员魂牵梦绕的心事。

7月24日至26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办的“与共和国共成长新媒体走进新国企”之“核铸强国梦”系列活动,走进国家电投上海核工院,重温中国核电走过的历程。

“728”中国核电的起点

在中国核工业史上,728曾是一个代号,是中国核电的起点,更是中国核电人共同的情结。

1970年2月8日,上海传达周恩来总理“从长远看,要解决上海用电问题,要靠原子能发电”指示精神,由此,中国第一座核电站便以这个特殊日子作为工程代号,命名为“728工程”。

1991年,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一期建成,被誉为“国之光荣”。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实现了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加拿大和瑞典之后第七个能够自主设计建造和运行核电站的国家。而与秦山核电站并肩走来的上海核工院自创建开始,创造了中国核电的三个“第一”:独立自主研发设计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奠基中国核电研发、设计、标准、材料、燃料、设备、审评、人才八大体系;设计研发中国第一个出口核电站——恰希玛核电站,被朱镕基总理誉为“南南合作的成果典范”;是中国首个重水反应堆——秦山三期的技术总支持单位。

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中国民用“核电梦”正在一步步实现。中国自主研发的核电技术不仅能满足自身能源需求,也实现了“逆袭”,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中国核电已成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名片”。

几代核电人心血铸“国之光荣”精神

中国的核电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其中凝结着几代核电人心血......

“当时在世界核电都封锁的情况下,为了能够使用计算机,去嘉定计算机中心排队,整个晚上都在那里进行计算,以前加班加点大会战的日子虽然很辛苦,但内心还是很甜蜜、很暖心,也很有力量的!最难忘的就是夜宵的那一碗免费的大排面。”上海核工院原总工程师蔡剑平告诉记者。

“那边的环境用一个字形容,热!基坑下面,最高温度67度,不带手套都无法抓住钢筋,室内温度最高51度,我在工地待一年,一个夏天只穿一件衣服,下工地的衣服回来一洗,15-20分钟就干了。”原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现场项目经理吕荣樑徐栩栩如生的向记者介绍中国援建巴基斯坦核电站往事。吕荣樑说,“沙漠的地下水质非常硬,矿物质很多,在阳光的照射下水中的云母片一闪一闪的,没办法啊,只能喝这个水,当时条件确实很艰苦。”

“虽然完美错过了房地产黄金十年,但是严谨、踏实的728、核工业,才是我想追求的人生价值。”上海核工院工作的核岛结构分析与设计创新团队代表程书剑告诉记者。

中国核电人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科学严谨、敢为人先,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国之光荣”精神,奋进搏击,推动着我国核电产业链实现了跨越式、自主化发展。

国和一号中国自主创新的三代核电

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正式通过压水堆重大专项总体实施方案,国家电投作为压水堆重大专项责任主体,充分发挥上海核工院技术牵头作用,联合国内400家单位、2万名技术人员,历时10余年,全面掌握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完成了以国和一号(CAP1400)为代表的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型号研发。

截至目前,国和一号已形成知识产权6513项,形成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392项,健全完善了先进核电技术研发、设计、制造、安全评审等体系,推动中国核电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实现了从二代向三代的整体跨越。实现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出口权,并构建了完整的三代核电产业链,使我国核电产业具备了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上海核工院院长郑明光告诉记者,“核电技术国产化一般要求是达到90%,剩下10%并不是我们不能做,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做,成本太高,或者质量不满意。所以,这10%的技术、设备,我们就直接引进外国的。”郑明光介绍,“预计到今年10月份,经过努力,核心技术国产化可以实现95%-96%。所以,被‘卡脖子’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据介绍,“国和一号”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率更大的大型先进非能动压水堆核电型号,功率达到1500兆瓦,超越了AP1000技术引进合同设置的1350兆瓦的技术门槛。它基于非能动安全理念,采用最新国际标准,满足最严排放要求、全面贯彻纵深防御理念、实现非能动安全,事故后72小时内无需人工干预。能有效应对地震、海啸、大飞机撞击等极端事件,满足实际消除大规模放射性释放要求,是当今世界上最安全、最先进的三代核电型号。

热门排行

经典笑话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