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友投稿 >

巴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巴金2003年被授予什么称号」

发布时间:2023-03-16 23:38:09 来源:搜狐

鲁迅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冰心说:“巴金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

贾平凹说:“巴金是我国当代文学巨匠,他的道德和文章,都是当代作家的一面旗帜。”

……

很多人都说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但巴金自己却说:“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儿时那它们消遣。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天真的痴儿

1904年,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李姓官宦家庭,父母给他取名叫李尧棠。

他的父亲是清政府的知县,属于封建官僚的一员。曾有几次,幼年的巴金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前往衙门公堂观看父亲审案。经常会看见平日里平易近人的父亲一坐上公堂,就变得高高在上起来。惊堂木一拍,底下的人就齐刷刷地跪倒在地,并不停地磕头求饶。有的时候,父亲抖官威时,动辄就把堂下的疑犯打得皮开肉绽。

年幼的巴金很不理解这一现状,他不明白同样都是爹生娘养的人,为什么别人见到父亲就得磕头?为什么父亲可以随意对未经审判的疑犯动用严刑?他虽然想不明白,但下意识地觉得这种现状是不对的。

对于弱小者,巴金有着与生俱来的最朴素的同情,始终怀揣着一颗无瑕的赤子之心。

他家的后院有一群鸡,在闲暇的时候,他总会给鸡排队,并自封“鸡司令”。

有一次,他最爱的大母鸡被厨子抓去了,他哭着找到母亲,恳求她救下那只大母鸡。

但终究还是迟了,等他赶到厨房的时候,大母鸡已经做成了菜肴。

当一家吃的津津有味时,他却一口也吃不下,兀自伤心流泪。母亲笑着唤他是“痴儿”。

在这之后,巴金再也不当“鸡司令”了,因为他觉得自己保护不了这些鸡,所以不配当它们的“领袖”。

巴金全家福,左三外婆怀抱中为巴金

可怕的黑影

正是因为对弱小者的同情,巴金愈发地看不惯自己所身处的封建地主家庭。

对于自己的家庭,后来巴金在自传中回忆道:“我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巴金从小就有很强的阶级意识,并且对自身家庭所处的官僚、地主阶级也就是所谓的“上等人”深感不满。

他始终觉得自己所身处的时代病了,但找不到病根在哪,更不知道怎么医治。自己所处的封建大家庭更是一个病入膏肓的“小社会”,是“大社会”的具象体现。

因此,他无比渴望着摆脱这个封建礼制家庭。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是甩掉一个可怕的黑影。”

巴金青年照

巴黎的钟声

1927年,时年23岁的巴金离开祖国,踏上了前往巴黎的求学之旅。

他住在一间充满煤气味和洋葱味的公寓里,时刻都能感受到得到在陌生环境下的无边寂寞。

对于这段经历,他在自传中回忆道:“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

正是在这一时期,移居美国的意大利鱼贩子范泽蒂被诬告成杀人犯,西方的左翼人士不断四方奔走,即便真正的元凶已经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但法官依旧拒绝重申,将范泽蒂判处了死刑。无数人为此感到愤懑不平,巴金就是其中之一。

范泽蒂在狱中所著的自传其中有一句话:“我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张口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

巴金读到后无比激动,因为范泽蒂写出了他的心底话,道尽了他内心对这个世界的期盼。

当范泽蒂被处死的时候,巴金深感无力和绝望。他经常会前往“先贤祠”,卢梭的铜像就矗立在这里默默注视着巴黎。他时常向这位“梦想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日内瓦公民”诉说藏在心底的绝望和痛苦。

他在自传中回忆道:“就是在这种气氛、这种心情中我听着巴黎圣母院报告时刻的沉重钟声,开始写下一些类似小说的场面,让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热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纸上。”

就这样,巴金听着巴黎圣母院的沉重钟声,怀揣着同样沉重的心情开始了写作生涯。

卢梭

慎始慎终的爱情

1936年,巴金的长篇小说《家》火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巴金也因此成为了青年男女眼中的偶像。很多读者开始给他写信,写得最多的是一位叫萧珊的高中女生。

萧珊是一位典型的进步青年,正是因为与时代不符的进步思想,她遭到了学校的开除。

巴金也很喜欢这位思想进步的女读者,时常给她回信。

一来二往,两人就成了笔友。

而正处于花雨季节的怀春少女,很快就对巴金这位才华横溢的笔友暗生情愫。

终于,在有一次的通信中,她鼓起勇气写道:“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先生能答应我的请求。”

见到萧珊的第一眼,巴金就情不自禁地说道:“你比我想象的还像个娃娃呀!”

是的,在三十二岁的巴金眼里,十八岁的萧珊还只是一个小娃娃。

当萧珊的家庭为她觅得一户富裕人家,准备将她嫁过去的时候,萧珊借机试探巴金的心意。她本以为巴金会极力阻止,结果巴金回答却是:“这件事你自己考虑决定。”

这个回答让萧珊伤心不已,但后来巴金解释道:“我是说她还小,一旦考虑不成熟,会悔恨终身的。将来她长大能有主见了,成熟了,还愿意要我这个老头子,那我就和她生活在一起。”

1937年,上海沦陷后,萧珊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死,也要和巴金先生死在一起。于是她跟随着巴金一路逃亡,两人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相互扶持。

1944年,巴金向朋友借了一间简陋的木板房,当做新婚的新房,与萧珊正式结为连理。

往后余生,她们相濡以沫,生死与共,不离不弃。

直到1972年,萧珊因身患癌症,经手术后不幸病逝。

手术前,萧珊恋恋不舍地对巴金说道:“看来,我们真要分别了!”

是的,只有死亡才能让他们分别!

对于和萧珊的婚姻,巴金这样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萧珊去世后,骨灰一直被巴金安放在卧室里,日日相陪,夜夜守候。

巴金对萧珊的思念,也被他写成了,如《怀念萧珊》、《再忆萧珊》、《一双美丽的眼睛》等……

巴金与萧珊

一个有感情的作家

巴金对待感情很投入,很认真。从他对待妻子的怀念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事实上,这一性格特点不仅体现在爱情上,在友情上,巴金也是如此。

很多人猜测“巴金”这个笔名的含义及由来。

不少人都说这个名字来源于俄罗斯的革命家巴枯宁以及克鲁泡特金的姓名。

但事实上,这个笔名的真实来历是为了纪念他在法国的一位名叫巴恩波的朋友,他因投水自杀而身亡。巴金虽然和这位朋友相交不深,但依旧感到很痛苦,于是“巴”字就成了笔名的姓。至于“金”字,则是因为他在取笔名的时候恰好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前半部不久,这部书的英译本还摊在桌上……于是,巴金这个后来响彻中国文坛的名字就此诞生了。

这就是巴金,即便是相处不深的朋友,他也会用一生去纪念!

这就是巴金,他对爱情忠诚,对友情赤诚。

正如巴金自己所言:“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我有感情。”

图为法国总统会见巴金

晚年的忏悔

在十年动乱的特殊年代,中国的文化名人大多数或多或少的都受到了冲击。

如老舍,更是被迫害至死。

如沈从文,被发配劳作。

……

巴金也不例外,他也遭受到了这场浩劫的冲击。

和那些宁死不屈的人不同,他屈服了。

但和那些委曲求全的人也不同,巴金是由内而外的屈服。

天性纯良的他,很难怀揣恶意去推测别人。当所有人都说他有罪,他便真觉得自己有罪。

他由衷地忏悔自己的“过错”,发自内心地认同别人对自己的批判。

直到十年动乱结束后,巴金回忆起这段岁月,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当年的作为。

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会对自己当年“不光彩”的经历极力避讳。

但巴金不同,他不仅主动审视,还要自我批判,他敢于直面自己犯下的过错,

他在《随想录》中说:“印在白纸上的黑字是永远揩不掉的。子孙后代是我们真正的裁判官。究竟对什么错误我们应该负责,他们知道,他们不会原谅我们。20世纪50年代我常说做一个中国作家是我的骄傲。可是想到那些‘斗争’,那些‘运动’,我对自己的表演(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也感到恶心,感到羞耻。”

在晚年,他一直对自己在文革期间没有坚持真理而感到忏悔。

这就是巴金,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过错。

也难怪金庸这样评价他:“巴金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敢于用作品解剖自己的灵魂。”

晚年巴金

上海巴金故居

我们纪念巴金,会诵读他的作品,学习他的精神。

也会探索他的过往,追寻他的足迹。

巴金曾在上海居住过很长一段时间,

在上海武康路113号,有一幢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花园洋房。

这里,就是当年巴金在上海住过最长时间的居所。

在这里,他完成了《随想录》、《团圆》、《往事随想》等作品。

这里,承载着他后半生的悲欢喜乐。

这里,也是我们缅怀巴金最好的朝圣之所……

地址:

海市徐汇区武康路113号

开放时间:

10:00-16:30(周一闭馆)

门票:免费

注:具体开放时间以及门票价格,以官方通报为主。

——部分内容节选自《巴金自传》

热门排行

经典笑话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