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友投稿 >

天禄琳琅书目pdf「博物志小说」

发布时间:2023-03-29 09:05:18 来源:搜狐

图书馆与博物馆在历史上曾经历合与分的过程,二者在功能上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1937年7月,时任北平研究院院长的李石,在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一次年会与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三届年会上曾发表演说称:“图书是文字的博物,博物是实物的图书。”以图书与博物阐明了二者的密切联系。

当前,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加强,国民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以及“休闲化时代”的来临,对文化事业有了更高的需求,也促使图书馆不断拓展服务方式。2012年7月,经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国家图书馆加挂“国家典籍博物馆”牌子,国家典籍博物馆应运而生,2014年9月对公众正式开放,成为当前国内首家图书馆中的国家级博物馆。

典籍与特色文献的宝库

国家图书馆除了负责收集保存出版物,担负国家总书库职能,并面向公众提供文献查询、借阅服务之外,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宝库。

国家图书馆“上承宋元明清历代皇家珍藏,旁搜明清以降海内藏家毕生所聚,又经几代馆员努力购求,益以社会各界无私捐赠,形成起于殷商、遍及中外的宏富馆藏”。这其中包括甲骨、金石拓片、敦煌遗书、宋元善本、明清精抄精刻、家谱方志、名家手稿以及名家校勘题跋之本等,从横向到纵向,总总而生。原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善本部主任赵万里先生曾提出“新善本”的收藏标准为: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在国家图书馆种类繁多、卷帙浩繁的馆藏中,这些珍贵的善本古籍和特色文献,不仅仅是作为图书和史料研究的存在,也是宝贵的历史文物和精妙的艺术作品,是历史与艺术的博物。典籍博物馆的成立,为藏品量身而定的专业展厅和展柜解决了文保与安防的问题,使藏品得以走出深闺。

典籍展览的特色

不同于一般的通史类和艺术类博物馆,典籍博物馆是一所以展示中国典籍、优秀文化艺术为主旨的国家级博物馆,对“图书”与“博物”的关联有着自成特色的诠释。

(一)展览主题的广泛与专精

典籍展览围绕中外历史文化、典籍文化,以存世文献、反映典籍发展与传播的文物、技艺等为展陈对象,突破了实物的局限。在展示其艺术化的装帧形式、形形色色的版本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其内涵的挖掘,以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为根基,生发出广泛而丰富的展览主题。

商帝乙帝辛时期 刻辞人头骨

2014年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首展,即推出了善本古籍、中国古代典籍简史、舆图、样式类图档、金石拓片、敦煌遗书、名家手稿、少数民语古籍、西文善本等九大馆藏精品展览,展出文物800余件。随后,国家典籍博物馆步调紧凑地推出了不同主题的展览,包括历史文化名胜名城、文化名人、特色文献、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书画艺术等相关展览。

(二)展览内容的故事化呈现

展览内容的设计往往先于审美的考量,文案首先组成了展览的框架大纲:单元是脉络,或以历史为序,或按特色分类,或分析比较;展品是线索,根据其历史背景、内容和特性进行组合,进而阐明完整的展览主题;展板和说明牌是辅助,对脉络和线索起着梳理表达和深入挖掘的功能。将重要的人物、事件和展品以故事化说明呈现,便于观众在观展中对展览主题、展品内涵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共鸣。以我馆入选“第十三届(2015年)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的“甲骨文记忆”展为例。

商武丁时期 刻辞兽骨

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35651片,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单位之一,此次展览精选出具备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的65件珍品进行展出。展厅一层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现的文明”,以“甲骨文之父”王懿荣为引线,拉开甲骨文探索的帷幕,讲述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对甲骨文字的考释、殷墟遗址的发掘及研究专著成果。第二部分“神秘的文字”,重点阐释什么是甲骨文及其载体,揭示甲骨“千年不腐”的成因,以及甲骨占卜前不可或缺的整治过程。第三部分“传奇的王国”,以武丁为妇好进行占卜的卜辞内容,生动展现甲骨占卜的程序和卜辞的完整结构;以代表性的甲骨文字、相关实物图片、现代汉字等进行串联,反映了字形的来源,并描绘了商朝农业、交通、建筑、医学、艺术等社会生活面貌。第四部分“探索的旅程”,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甲骨文研究的著名学者及其传承,港台地区及国外研究情况。展厅二层为“甲骨文研究”,从甲骨分期、分组、分类、缀合、辨伪、甲骨文书法创作等方面对文物进行展示,并将部分甲骨拓片大尺幅放大制成展板,方便观众欣赏甲骨文书法的艺术特点。青铜器复制品及甲骨研究著作的展出,使观众对甲骨文展览这一主题和知识体系形成更加完整而深刻的理解,兼顾了普通公众与甲骨文研究学者的不同需求。

(三)展览设计的多元化体验

公众越来越注重多元化的体验,在娱乐休闲中获取知识。这对博物馆的展览设计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突破传统的展陈方式,运用音频、视频、动画、多媒体互动、场景设计等辅助手段,不仅能提升展览的整体效果,还能弥补平面展品和过多的文字内容带来的局限和疲劳感,吸引观众的兴趣。

商武乙文丁时期 刻辞兽骨

“甲骨文记忆”展设计了丰富的多媒体应用和场景模拟,将科普性、学术性与艺术性进行了完美结合。如序厅的甲骨占卜互动巨型龟甲模型,可自主选择不同占卜主题,结合声光电、人体动作捕捉系统等多种现代科技,在互动中立体还原甲骨占卜。用甲骨写满属相和姓氏的“姓属林”,以象形的“鸟”“木”“林”“水”“鱼”甲骨文组成的立体自然画卷,则生动体现了象形文字与图画之间的联系。“甲骨文知多少”问答装置,挑选一些已识读和个别未识读的甲骨文,掀开字板后会显示相应的现代汉字或问号,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展览的延伸—社会教育

社会公共教育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为使观众深入了解展览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展览通常配套有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讲座、讲解、参观互动等活动,教育性、趣味性、多样性、科学性等是开展社会教育的基本原则。

东汉 袁安碑

结合“甲骨文记忆”展,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和国家典籍博物馆共同举办了“甲骨文记忆”研讨会,就甲骨文在汉字发展史中的特点和作用、整理和编辑,以及“战国竹简与甲骨研究”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全面回顾了甲骨文的研究历程。除了专业的论坛,还面向学生群体策划了“商王很忙”系列青少年教育活动,涵盖了商代神秘有趣的占卜方法、有迹可循的占卜格式、五花八门的占卜问题等趣味互动,通过体验式的导览,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们通过片片甲骨感受三千多年前商王的生活,让历史不再晦涩遥远。

典籍展览与书法艺术

我国文献的历史,与文字的发展与书写密不可分,可以说与书法艺术息息相关。与此相关的展览是典籍博物馆展览中十分重要的组成。

李刚田节临《袁安碑》

一是展出具有书法艺术价值的特殊文献。如首展推出的“金石拓片展”,从国图馆藏中精选一百余件拓片及部分甲骨、石刻实物,展示其作为特殊的文献载体为我们保留了历史上无数珍贵文物的原貌、文献史料和书法艺术资料。“敦煌遗书展”展示了自然质朴、灵动生趣的敦煌写经,通卷章草的《法华玄赞钞》唐写本等为书法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最真实直接的参照和艺术源泉。“名家手稿展”的展示,不乏梁启超、鲁迅、胡适、郭沫若、陈垣、启功等精于翰墨者,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各界杰出人士的笔墨情怀。

宋元善拓临摹展展厅

二是文献与书法艺术作品的结合。在体现文献自身的版本、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在寻求与当下文化的关联,特别是对当代艺术的启示,让历史文物在展示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以“古韵镌拓 纸墨千秋—2015年国家典籍博物馆宋元善拓暨全国书法临摹展”为例。该展览是国家艺术基金成立以来首批资助项目之一。展出了国家图书馆所藏具有书法艺术代表性的宋元明清碑帖名品63件(册),按照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进行分类,其中作为展览核心的宋元善拓本就有13件,包括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宋拓本、颜真卿《争坐位帖》宋拓本、柳公权《神策军碑》北宋孤本等,皆为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稀世珍本。同时展出了70件当代书法家的临摹作品,与古代碑帖对应展出。碑帖保存了大量古代书迹,为研究古代书法史、研习传统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是书法艺术的宝库。临习碑帖是历代文人走入书法艺术之门的必经之途,以古今展品对话的形式,展示古代碑帖在当今书法创作中的艺术活力,表达学习经典的态度和方法,并通过组织学生与书法家互动临摹等活动,解读碑帖,充分发挥展览的桥梁功能。

楹联展展厅

博采众长:交织着的展览时代

当前,人们热衷于富有营养和吸引力的倾听与阅读,展览则是我们回复社会的话语和途径。社会文化资源盘织交错,在保持和发展自身特色的前提下,盘活利用相关的资源是为发展之路。国家典籍博物馆作为专题性博物馆,有着自身的藏品优势和文化价值。但机遇也总是伴随着挑战,如何让平面的、单一的,却同时也是复杂多元的典籍展品生动起来,如何寻求和借助广泛的文化艺术资源,是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展览时代,是历史回响现实的时代,是深刻的文字话语的时代,也是生动的读图时代。随着这一社会大课堂的活跃,我们是交织于其中每一个分子,更需要在彼此的交流中突破樊篱,博采众长,在日益强盛的文化之路上开拓共进。

来源:荣宝斋

热门排行

经典笑话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