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友投稿 >

音乐人王洛宾「王洛宾有什么之称」

发布时间:2023-04-11 09:05:34 来源:搜狐

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王洛宾,我们最熟知他的头衔便是“西部歌王”。在青海,有一个“王洛宾音乐纪念馆”,就是为纪念老先生而建的。可见,他在人们心目中有多么崇高的地位。

在目前我们能看到的王洛宾的形象,大多是一些照片资料。在这些照片中,他基本上都是怀抱吉他、笑意盈盈。

毫无疑问,王洛宾至少是一个对吉他很了解、且会熟练运用的音乐家。

通过网络查阅有限的资料发现,“西部歌王”整理的很多民歌,都是在他怀抱的吉他上完成的。据悉,吉他和钢琴是老先生乐器中的最爱,早在1938年-1948年期间,老先生曾用这些乐器创作和改编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等经典民歌作品。

然而,王洛宾老先生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的吉他呢?

历史资料记载,1912年,王洛宾生于北京市东城区牛角湾艺花胡同一座瓦灰色四合院的油画匠家庭。他的二姐夫妇在哈尔滨生活,姐夫是南满铁路翻译,可谓是见过很多世面的人。因此,二姐回北京时,经常给他讲哈尔滨的人和事,爱喝酒、大嗓门、能歌善舞的苏联人形象,让王洛宾着迷。

1928年,他抓住一个机会去了哈尔滨二姐那里。

去哈尔滨,有资料说当年他在国民政府陆军被服厂当职员的父亲病故,他去二姐家报丧;也有说是当年王洛宾二姐生孩子,他借此机会,偷偷坐火车跑去了哈尔滨。

具体什么原因其实都不重要了。反正王洛宾终于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哈尔滨。在这里,他在铁路上做了一段时间连接工,结识了塞克、金剑啸、沙蒙等艺友,并跟塞克学会了弹吉他。

那么,塞克教授王洛宾弾吉他,是正宗古典吉他,还是民谣吉他呢?似乎都不是。

当时,东北有很多的苏联(俄罗斯)人,俄罗斯的七弦吉他(人们称之为“奇达尔”)很流行。事实上,凡与俄罗斯接壤或者说被俄罗斯侵略过的中国土地,比如新疆和东北,都曾经流行过俄罗斯七弦吉他。七弦吉他当时流行叫法叫“七弦琴奇达尔”,又叫“老俄式七弦琴”,是一种既可以弹唱、也可以演奏乐曲的乐器。

下图小女孩抱着的就是俄罗斯七弦吉他。

塞克(“布尔塞维克”之缩略)生于1906年,卒于1988年,原名陈秉钧,曾用名陈凝秋、塞克,河北霸县(今霸州市)后卜庄人,他的主要身份是我国重要的诗人、剧作家、画家、翻译家,也是中国抗战文艺的领军人物。也就是说,弾吉他并非塞克的专业。那么可以基本推定,塞克教王洛宾弾吉他,大概应该是弹唱式而不是演奏式的吉他艺术。当然,更不可能是现在正宗的六根尼龙弦的古典吉他了。塞克当时教王洛宾弾的,也就是老俄式七弦吉他。

也就是说,塞克是王洛宾走进艺术殿堂的向导与启蒙,更是他的吉他启蒙老师,这一点毋庸置疑了。

关于王洛宾什么时候学习吉他这门乐器,还有一个说法。

今日头条有一个网名为“远东露西亚文化沙龙”朋友告诉我,中国的吉他发祥地就在被誉为“音乐之都”的哈尔滨,哈尔滨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有中国最早的西洋音乐学校——哈尔滨俄侨音乐学校。王洛宾在13岁(1926年)时就来到这里的俄侨音乐学校学习作曲和七弦琴,并用他七弦琴演奏了他的处女作《离情别恋》。这从一个侧面证明,王洛宾的吉他确实是在哈尔滨学会的。

王洛宾能被誉为“西部歌王”,可不单单会点吉他就能行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洛宾在中共北平市委(地下党)的领导下,参加了北师大、北大学生一二九南下示威请愿团。北京通州潞河中学毕业后,9月,被保送北平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 。他的钢琴教师是德国人谷不克,声乐教师是沙俄贵族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作曲教师是从巴黎留学归国的汪德昭。从他们那里,王洛宾受到正统的音乐教育,这才是他以后音乐创作的最为厚实的基础。

以后,他来到祖国的大西部采风、整理、改编那么多流传至今不衰的民歌,肯定是需要一件称手的乐器的。钢琴太笨重,不便携带;吉他却非常轻灵,而且又是他学习过的乐器,我想,陪伴“西部歌王”的乐器,应该是一支吉他。

然而,通过王洛宾老先生一些图片资料看,似乎他对古典吉他也十分熟悉。比如,这张图片,他怀抱的妥妥的就是六根尼龙弦的古典吉他。

在青海“王洛宾音乐纪念馆”展示的他用过的吉他中,也是一把六根弦的古典吉他,再没有见到过老俄式七弦奇达尔。

也许,经历过太多的风风雨雨,王洛宾曾使用的七弦吉他早已坏损乃至丢失了吧。七弦琴原本仅仅流行在新疆、东北一带,随着岁月的辗转,王洛宾离开东北这个曾经流行七弦琴的文化土壤后,基本上再也接触不到七弦吉他。随着六弦吉他在中国土地上逐渐传播,肯定也会受到热爱吉他的王洛宾的青睐。因此,后世在了解王洛宾时,看到他使用的吉他就应该是六弦吉他而不是七弦琴了。

参考资料:1.百度百科“王洛宾”词条;2.百家号“淘漉音乐”《“西部歌王”王洛宾传奇一生:坐牢19年,张国荣许巍都翻唱他的歌》;3.网民“远东露西亚文化沙龙”提供的资料。4.所有的图片均来自网络。

热门排行

经典笑话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