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友投稿 >

《皮囊》读书分享「皮囊这本书的简介」

发布时间:2023-04-20 09:03:52 来源:搜狐

该散文收录了蔡崇达的14篇散文作品,记录了他与故乡、家人、好友的故事,有读者评价“每一篇都是一颗催泪弹”。刘德华觉得《皮囊》中有共鸣,主动为他写序:“视人生无常曰正常,或许是顿悟世情,也可能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关己的距离,自我保护;看崇达敞开皮囊,感性分陈血肉人生,会不自觉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为当中,都有着普通人就会有的阅历或感悟,所以共鸣。”

该书上市之初即广受好评,出版两个多月销量就突破20万册。

前半部分写的是阿太、母亲和父亲,是作者的原生家庭。

开篇是全书的灵魂,是影响蔡崇达一生的生活观, 他对自己很狠,像极了阿太,就算写到煽情部分,也始终保持冷静和抽离,无论写书和为人、成长,都有来路。

书的后半部分,写的是生活在小镇的张美丽、两个发小——“文展”和“厚朴”,是影响到作者成长的外在环境,是抹不去的生命底色。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

蔡崇达,昵称“黑狗达”。1982年5月27日出生,泉州晋江人,作家、媒体人、创业家,国内非虚构写作的践行者,“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16岁获得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18岁考入泉州师院,大三时破格被某媒体聘为深度新闻周刊的主编。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生活》月刊《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现任《中国新闻周刊》主编;2013年创办男装品牌,且已成为国内最具艺术质感男装品牌;首部作品集《皮囊》,于2014年12月9日正式出版。2016年12月,销量突破150万册。

蔡崇达对自己的评价是:“我能感受到的就是一个生活的泉州,一个可感的泉州,把我塑造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泉州,所以我希望通过我的感受来说泉州、写泉州,让更多的人知道泉州。”对于年龄不大经历不少的蔡崇达来说,他对泉州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希望家乡的文化能够走出去,又不愿意它的文化特质因此而丢失;他小心翼翼地捧着护着她,却又迫不及待想着给她五光十色,他想要像经营一个世界品牌一样来经营泉州文化。”

2

只有清晰地了解作者的经历,才能够更好地感受他的作品。所以想要读透这本《皮囊》,就要先深刻体会作者创作的初心,即“能够在不把家乡文化丢失的基础上,让更多的 人认识泉州。”《皮囊》自2014年面世至今,有太多的人阅读过,放不下过,推荐过。知名的就有白岩松、韩寒、刘德华等等,一本书能够成为“国民读本”不是没有道理的。作者通过书里的人物,发生的故事,去讨论困扰着我们每个人的问题——亲人的生老病死,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故乡与远方的选择。

作者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的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用来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书中收录有《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海是藏不住的》、《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回家、《火车伊要开往叨位》等14篇作品。 

3

本书前半部分写的是阿太、母亲和父亲,是作者的原生家庭,故事一 拉开极 富张力,闽南九十多岁的阿太,一手张罗着闺女的葬礼,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 -会儿冲到厨房,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只鸡没割中动脉,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 它的魂灵”,没文化的阿太这句话撼动“三观”,其精神内涵神似马斯诺的五个需求”,作为肉体的皮囊只是生存的最低生理需求,为了印证这一点, 看着闺女的躯体进入焚化炉,她乜斜着眼一声不哭。事情一了结,阿太迸发出她蓬勃的生命力,印证了如何从肉体到自我实现和超越,就算切断了手指也只是冷静的“唉呀,内心坚定和踏实。开篇是全书的灵魂,是影响蔡崇达一生的生活观, 他对自己很狠,像极了阿太,就算写到煽情部分,他始终保持冷静和抽离,无论写书和为人、成长,都有来路。

书的后半部分,写的是生活在小镇的张美丽、两个阿小、文展和厚朴,是影响到作者成长的外在环境,是抹不去的生命底色。小镇,是我们当年出发的地方,书里会遇见那些和你在同一片泥土里长出来的旧相识,有的离经背道、有的青春狗血、有的边缘、 有的蒸发,但都在彼此艰难地扪心述说。在写这一部分的时候, 作者带有优越的俯视感,岁月已经帮他剔除掉天真的虚妄,但回顾走过的路、触及过的人,无论你见与不见,他们都在那里,曾路过我们的生命、参与过我们的生活,映照彼此,把我们构建成现在这个样子。

4

其中《皮囊》一文中的阿太,一位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她却教给作者具有启示力量的生活态度:“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的房子》里,母亲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为了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而《残疾》里的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最后离去。父亲被照亮了。被怀着厌弃、爱、不忍、怜惜和挂念,艰难地照亮。就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长大成人。自70后起,在文学书写中,父亲形象就失踪了。而蔡崇达的书里,这个形象重新出现了。

5

这部特别的“新人新作”,上市之初即广受好评。莫言、白岩松、阿来、韩寒、阎连科等评价为当下写作中的一个惊喜。或许《皮囊》真是新生的'非虚构'写作林地里,兀自展现的一片完全与众不同、可读可思、独具样貌的林木。

韩寒为本书写了第一篇序言:《带上旅途的书》。“好的文字往往带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我不想说老蔡的文字是哪种,因为不希望读者在阅读前有个讨厌的推荐人给他们先入为主的印象。

很早前就看过他的几篇短文,于是这本书便成了我很期待的一样事物。我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而不是红灯亮起或者堵车不动时。

这本书他写了很久,我希望自己能读更久。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更多,到达更快。”序言很短,可是却能够感受到韩寒对蔡崇达的肯定。

第二篇是刘德华写的《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认识崇达仅三两年吧,懂他真诚,因为有过几次掏心详谈,知他能写,却没有机会真正看过他的文章,直至崇达送我这书。

打开《皮囊》,读到崇达果然文如其人的真挚,坦荡荡的自然自白成长经历,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所以很真。

视人生无常曰正常,或许是顿悟世情,也可能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关己的距离,自我保护; 看崇达敞开皮囊,感性分陈血肉人生,会不自觉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为当中,都有着普通人就会有的阅历或感悟,所以共鸣。凡尘俗世,谁不是普通人?

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甚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崇达的《皮囊》里,有的是对他成长中有所启发的人,造就了他步步达成目标的人生; 我认识崇达、看他的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第三篇是李敬泽的《认心、认人的<皮囊>》。开头说,“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好吧,你告诉我,还有灵魂。第一篇文章里阿太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以及作者在最后总结里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6

2018年10月29日,蔡崇达第一次在他的微博上透露:想在故乡东石建一座公益的图书馆,用老家的房子来改造。这老家的房子,便是他《皮囊》书里的那一座《母亲的房子》。

他说,他的母亲信奉神明,是寺庙的义工,常发愿做善事。而他也曾发过一个愿:“当《皮囊》这本书,销量每上一个百万册,就要为家乡做点什么。”

《皮囊》销量破100万册的时候,他在东石的母校设了奖学金;200万册的时候,他回泉州师院,用母亲的名字设立了“长丽文学奖”。而后,《皮囊》的销量过了300万册,这一次,他要建一座图书馆。

东石的小镇很挤,弯弯曲曲,一边是大海,一边是街巷,有人为家乡铺路,有人为家乡建楼。小镇的人们亲切地挨在一起住下,人们的心啊,总在鸡犬相闻的夹缝处,惦记着一份清寂,若有一个空间可以让人们在这里沉思、丰盛、共鸣、成长,那该多好。蔡崇达说,还未有人为小镇建一座公益的图书馆,他是作家,他来做很适合。

著名诗人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是蔡崇达喜欢的一句话。阅读曾是他年少时的避难所,他说,小时候做梦都想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他躺着、坐着、趴着,看一日又一日的书,空间安静,阅读自由。而文化的浸润,是要有环境的,他希望小镇的人们可以在书籍中抵达远方。“建一座图书馆,让人人可以来。”

他将这空间命名为:“母亲的房子”图书馆。这个名字开始于个人私密的情感,但最终完成的是对公共责任的承担。东方卫视的《梦想改造家》担纲了这个改造的始末,“整个空间将会很闽南也很远方”。蔡崇达放了很多期待在这个空间里。

这座“母亲的房子”,就像是《皮囊》读者心中“所有故事发生的地方”,它像纯真博物馆一样,保留了这本书里所有的痕迹。

未来,这座“母亲的房子”图书馆也将变得特别起来,甚至连这个东石小镇,都将继续发生着多少不可思议的事情。

7

到此我们豁然开朗,如何定义一本书好坏与否,以前没有什么概念,读完《皮囊》我找到了答案。

其实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所谓人必须在人的世界里求取意义。我目前理解大概是,放弃那些资深增长在骨子里所谓的梦想,那些由于梦想带来的错觉与膨胀应该早点丢弃。

人从学会站立,就是任性地脱离土地,因此不断向上攀爬,不断抓取任何理由——欲望,理想,追求。然而我们终究需要脚踏着黄土。这也许就是阿婆口中所说的人必须在人的世界里求取意义的含义吧。

热门排行

经典笑话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