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友投稿 >

有哪些民俗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呢「中国非物质遗产文化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5-05 09:09:07 来源:搜狐

在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有端午节、京剧、针灸等39个项目入选,总数位居世界第一。非遗文化记录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核心因素,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我国这10种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有代表性,民族风格浓厚,带你欣赏一下!

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语称其为乌日汀道,意即长歌。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其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这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的总称。

藏戏

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贵州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

甘肃花儿

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

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有浓郁的地方气息。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

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

《格萨尔》史诗

《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

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产生于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族地区,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

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

热贡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独有的原材料和独有的传承习惯在藏传佛教、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羌年

羌族的传统节日就是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还原节等多种叫法,

都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

伊玛堪说唱是赫哲族独有的一种无伴奏、用叶韵和散文体形式进行的徒口讲述。在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赫哲族,伊玛堪的口口相传,也是这个民族历史变迁与民俗风情的唯一记录方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传承赫哲族语言、信仰、民俗和习惯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2011年11月23日,在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疆麦西热甫

麦西热甫广泛流传于我国新疆,是实践维吾尔族传统习俗和展示维吾尔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艺、戏剧、杂技、游戏、口头文学等的主要文化空间,是民众传承和弘扬伦理道德、民俗礼仪、文化艺术等的主要场合,是维吾尔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重要部分。

中国的39项非遗项目大部分分布在中原地区,而这10项流传于少数民族的的非遗文化,因参与的人群以及流传地区等问题,急需我们加以保护。

关注中华传统非遗文化,传播传统中华文化,保护传统非遗文化,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热门排行

经典笑话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