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友投稿 >

关于傩戏的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6-03 09:07:10 来源:搜狐

河北省是地方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不但曲种繁多,节目丰富,还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方式,赢得了燕赵大地广大观众的好评。今天小北向您介绍一些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遗的传统戏剧。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李保国》演出现场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又名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等。清代中叶,流入北京的秦腔、山西梆子与河北地区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于道光年间正式形成。

河北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五百多出,其中《宝莲灯》、《秦香莲》、《金水桥》、《杜十娘》、《蝴蝶杯》、《窦娥冤》、《教子》、《断桥》、《三上轿》、《喜荣归》、《打金枝》、《荀灌娘》、《南北合》、《苏武牧羊》等影响较大。

河北梆子的脚色行当包括须生、小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净、二净、文丑、武丑等,各行当皆有特定的唱腔风格,生腔苍劲悲壮,旦腔激越高昂,净腔粗犷豪放,丑腔风趣跃动。河北梆子的表演风格粗犷火爆,奔放开张,演员运用程式动作较夸张,还常常加进高难度的特技表演。

晋剧

现代晋剧《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9世纪中叶,晋剧由山西传入与其接壤的河北省井陉县后,经过数十年的融合,形成独特的风格。井陉晋剧现共有剧目三百多个,曲牌五百余种,并有《火烧庆功楼》、《皇姑出家》等16个经典保留剧目。

与传统的晋剧相比,井陉晋剧具有以下特征:唱腔上,既有山西梆子的柔润、河北梆子的高亢,又有井陉口音的刚硬,刚柔相济;念白上,以晋剧道白为基础,字清、音刚;剧目上,不同于山西晋剧以唱为主,以武打为辅,而是文武兼备,秋色平分;演员绝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井陉籍人;每个戏班都有它的传承谱系,例如核桃园谱系、南障城谱系、常坪谱系、井陉晋剧团谱系等。

坠子戏

坠子戏来源于说唱形态的曲艺坠子,因以“坠子弦”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广泛流传于河南、河北、安徽、山西、北京等地。坠子戏以河南坠子的曲调为基础,吸收京剧、豫剧的一些表演方法,最终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戏曲剧种。

坠子戏传统的音乐唱腔包括“过板”、“引子”、“平腔”、“大小寒韵”、“五字嵌”、“十字韵”、“快板扎”等,可采用单唱、对口唱、多人分唱等方式演唱,风格流畅婉转,词句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主奏乐器坠琴也叫“坠胡”,是由小三弦改制而成的拉弦乐器,演奏时多用顿亏、滑奏等手法,音色悠扬动听,表现力极为丰富。除此以外,坠子戏尚有二胡、二弦、笛、笙、唢呐、大提琴等多种伴奏乐器。

坠子戏是较有影响的传统戏曲剧种,在民间艺术、地方历史文化等的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重视并应加以保护。

武安傩戏

武安傩戏历史久远,从规模、阵容和角色来看,有宋代宫廷大傩的遗风。武安傩戏内容丰富,娱神娱人节目多样,有队戏、赛戏、竹马等。

资料图:傩戏表演

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剧本唱多白少,善于通过大段叙事性唱词交待事件,展开矛盾,塑造形象。演唱用本地方言,唱腔除第一类剧目用端公调外,其它均唱本地群众熟悉的戏曲腔调。

傩戏面具

傩戏的脚色行当分生、旦、净、丑,多数戴面具表演。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杨木等不易开裂的木头雕刻、彩绘而成,按造型可分为整脸和半脸两种,整脸刻绘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个脸部,半脸则仅刻鼻子以上,没有嘴和下巴。人物按身份可分为文臣、武将、老翁、少妇、神仙等。表演的基本步法是男角走正步、罡步,女角走碎步、运步。由于傩戏是戴着面具表演,故动作幅度大,风格古朴粗犷。

武安傩戏的存在为研究中国仪式戏剧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实证资料,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热门排行

经典笑话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