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友投稿 >

乐山市老街「乐山陕西街」

发布时间:2023-06-26 09:05:52 来源:搜狐

文:铁门坎风月谈 (陈新)雪原编辑

(上世纪八十年代航拍篦子街,左为凌云山,右为挂榜山。梁炳尧 供图)

乐山城有过很多老街,已经不存,大佛门口,便有过一条古色古香的清代老街篦子街,全是穿斗木结构小青瓦房,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一条街,当年老街依山临溪,古朴的小青屋、吊脚楼让人神往。

1970年代,何可的母亲在牛华溪教书,为看望母亲,何可常骑车从篦子街经过。整条街在一条斜坡上,约300米,街道两边是民居、商铺、客栈。从坡下上来,在街尽头的山坳上,左侧山腰有几个蛮洞(崖墓),住了几户人家。蛮洞前有平台,摆放着花盆,也晾晒换洗的衣服。

何可去牛华看了母亲回来,如果时间稍晚,从大石桥上来,一路无灯,两边是山,黑黢黢的,不免有些紧张。待翻过山坳,往坡下滑行,看见篦子街昏黄的灯火,心情才陡然舒缓下来,这使她印象深刻,至今不忘。

据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游嘉峨日记》记载:1884年,他从富顺步行乐山,从茅桥铺一路过来,至篾子街,买舟过府河,住水西门县街客栈。

刘光弟当年的原话是:至篾子街,望见嘉郡。

毛西旁先生考证,刘光弟所提到的篾子街,就是篦子街。郭沫若的老师帅平均在讲乐山掌故时这样说:这里叫过篾子冲。篾子街只出产篾子,不出产篦子。因为这里附近盛产竹子,是一个竹货集市,竹子主要用来编制拉船用的绳子。

(从高处所拍篦子街和凌云山,1985年黄文连 摄)

篦和篾一字之转,犹如乐山城的白水街后喊做泊水街,河泊所后喊做湖泊所。

篦子街是何时形成的?

这里最早,是叫佛峡,一个很形象的名字,挨着大佛,是个峡谷。

唐长寿考证,该地在东汉三国时期并不是一条街,而是一处崖墓区。到唐代凌云寺兴起后,始形成聚邑。苏东坡在“一时付与东岩酒”诗句下自注说“佛峡人家白酒最有名”,明确其最早的名称叫“佛峡”。

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东岩时,也说:东岩在府城东佛峡。

毛西旁考证后提出,在270年前的清代康熙时期,这里还是个荒凉的小山村,清代乾隆时设置九龙渡(后凌云渡、篦子街渡口),这才形成了篦子街。

这个山村从此成了旅游点,渐渐建起了小青屋、吊脚楼,刘光第1884年来时,此处应该已是热闹繁华的小镇模样。

(篦子老街,孙毓濂 绘)

篦子街地势,古代是很险的。

佛峡长虽不过一里,但控制着嘉州东路交通,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于峡内设嘉庆关,关子门为峡中地势最高处,上世纪三十年代修筑乐山至五通桥公路,关子门毁。其后多次拓宽平整,关子门之险,已难以为后人知晓。

到清代晚期,佛峡改称“篦子冲”,其后又称篦子街,一直沿用至今。

篦子街名字来由,风月谈是赞成毛西旁和帅平均观点的。

另有两种观点,是这样说的。

一种说法是,民族史学家任乃强说“篦”本作“赑”,水神名,被李冰凿离堆时所杀,该地便名“赑死里”,转讹为篦子街。

另一种说法是,“篦子”即“鳖子”,也即开明氏“鳖灵”也,与古蜀开明故治有关。

风月谈以为,既然清代这里都还叫佛峡,后面两种说法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到了抗战期间,乐自公路修建开通,游凌云山方便了。而凌云山脚的篦子街,也随同交通的发达兴盛起来。

篦子街的生意,从此欣欣向荣,一条街基本都是做饮食生意的。过去乘船过渡,往来路人、客商,或去大佛、乌尤朝山的香客,都会在这儿打尖吃饭。如遇洪水天渡船停渡,客商滞留,生意更好。

清末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存的老篦子街,消失的很是遗憾,有两点特别遗憾。

其一,老篦子街本该是大佛景区山门前,很古朴的一道风景。

从清代起,篦子街依山临溪,建成的小青屋、吊脚楼古朴有致,朝山香客居士来往,吃住游购,宛然古肆风情,还有一条小溪穿街而过。可惜民国时修筑公路,毁了此处佛峡的部分景致,但古街尚存。此处长三百米左右,云集了各式商铺,客店,茶馆。

可惜后来拓宽乐五路,挡路者一概扫除,从此旧时穿斗木结构小青瓦房消亡,代之成为一排水泥商铺。

而今试想,倘若当时对篦子街打造为修旧如旧,保留昔时之风貌,此处应是怀古幽思之佳所,真正原汁原味的一条宽窄巷子。何愁如今大佛门前之尴尬。

(阮班俊 摄,刘跃平提供)

其二,乐山古代最风流的一道特产,没了传承和载体。

宋时山上曾有一冽清泉,酒坊以此酿酒,绵柔香浓不上头,称东岩酒,北宋苏东坡对乐山最念念不忘的,便是这美酒:

虚名无用今白首,梦中忽到龙泓口。

谈笑万事皆何有,一时付与东岩酒。

东坡担心后人不知道这款美酒的出处,专门加了自注:佛峡人家白酒,旧有名。

佛峡,就是后来的篦子街,那时应该还是个村落。

东坡先生是大美食家,可被他这么狠狠夸过的乐山篦子街美酒,却再无传承,实是很大的遗憾。风月谈以为,东岩酒当年的酒肆,很有可能就是在篦子街位置,或附近的挂榜山上。

老篦子街如不消失,本可以大打东坡先生旗号的。

儿时风月谈对这里的记忆,就是从五通桥到乐山,此处为必停的一个客车站台,小青屋、吊脚楼已经完全记不得了,但对拆毁时还有点印象,那时年少无知,但凡看到拆老房子老街,都喜欢看热闹,觉得拆了旧的好,又可以修新的了。

为了写篦子街,风月谈专门去了一趟,从龙泓口步行到篦子街。看过后,有点感慨。

第一,此处是乐山的根。

(如今挂榜山红砂岩)

照耀乐山城的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城里往江那边看,分明太阳就是从挂榜山后面爬上来。

昔时,保平渡未改渡以前,游凌云者必由此山经过。先登挂榜山,然后才能到凌云,直到清乾隆年间,在城东迎春门外开设凌云渡,游凌云山才不再从挂榜山翻越。

这,是诞生乐山地名的山峦。

(1937年在迎春门遥望挂榜山标语和篦子街,黄晓群 提供)

乐山县,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设置的,乐山的来由,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篦子街旁的挂榜山,一说来自当初安谷的至乐山(金灯山),风月谈最近比较了两种说法后,越来越赞成乐山得名来自挂榜山,又称圣岗山、东山、东岩、九顶山,龟城山。

毛西旁认为,根据宋人的记载,至乐山在龙游县东五里,高士王檏隐居在此,东山雄壮幽美,在宋代已是风景区,至乐山应为挂榜山。

风月谈以为,篦子街(佛峡)和龙泓口(旧大桥)中间的东山区域,是乐山历史上很神奇的一个地方,可惜被解读的远远不够。乐山的得名,是否确实来源于此?来源于此的原因,又是什么?是一位官员还是文人,或是某位当地豪绅定下的?

黄潮儿时因为母亲在这边当老师,在篦子街周围读了很多年书,经常从篦子街走过,他记忆中的挂榜山,以前如一堵墙,整整齐齐竖立在岷江边上。挂榜山的岩石,都是红砂石,与旁边的凌云山,系出同一地质构造。

(篦子老街)

远远看去,挂榜山就是一块天然的当代艺术作品。

古代乐山人利用这里的红砂石,更早的年代,则是凿洞为墓,或雕刻罗汉,或写上佛经。后来则雕梁画栋,几进院落,一概于红砂石中凿出。

风月谈走过时,发现现在的挂榜山,那一片当年整整齐齐竖立在岷江边上的景致,已经消失了大半,但还是有不少成片的红砂石山体,可遥想当年此处的风采。

风月谈在篦子街和大佛山门交汇处,萌生了一个想法,乐山自北周建城,明代建成内城墙,明至清共建27道城门,大多城墙和城门,都是采用的本地红砂石,是否其中不少便是从挂榜山(东山)取得材呢?桂花楼改造,用的是雅安的雅石,为什么不从挂榜山原汁原味取材呢?

如果是的,挂榜山便是乐山古城的一道原始根系,也许大佛建造,石材也部分取自挂榜山。乐山取名来自此,似乎也说得过去了。此完全为风月谈一己之见,尚未考证古时建城建佛红砂石来源地,毕竟建城时,从江对面运砂石,难度还是不小的。

(1914年谢阁兰拍摄的篦子街崖墓)

(如今挂榜山的崖墓)

第二,崖墓的废弃,让人感伤。

在篦子街周围,尚有大量废弃的崖墓。篦子街的一个停车场周围,密密麻麻都是崖墓,夜晚时分,在这里停车时,是一种什么感觉。

在数十年前,乐山曾有过上万汉崖墓。1985年,新华社的通讯中,将乐山崖墓列为四川九大文物古迹之一,评论说:四川乐山地区有岩墓一万座以上,为全国之首。而这些崖墓,大量都集中在绿心、肖坝、竹公溪沿岸和挂榜山、凌云山、乌尤山。

郭沫若曾经说过,乐山的崖墓最有搞头。言下之意,乐山其它文物远远不能与之相比。

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为何远离自己的历史,疏远自己的文化。

(右边为如今篦子街,刘慧 航拍)

篦子街周围,还能看见这些崖墓的洞门,挂榜山的一些崖墓因为在大路旁,打造起了新的人造景观,被围了起来,不再让进去,其实应在保护下让人参观,尤其该让乐山的小孩子们参观,了解乐山崖墓的历史和沧桑,这是一本很不错的教科书;更应该让外地游客了解,乐山的历史,远远不止是大佛可以看,还有这些珍贵的汉朝和三国的崖墓。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老篦子街犹存,梁炳尧在如今乐山大佛景区正大门入口不远处的篦子街,开了一家名为“东岩酒家” (一说为东崖酒家)的茶楼,主要经营3角钱至1元钱不等的茶水买卖。

在经营茶水生意的同时,梁炳尧还有一个爱好:对一些历史进行考证。由于经常去乌尤寺,加上喜欢研究历史,一来二去就和遍能法师熟识了。

他结识交往的人士,不乏文化名人,像李伏伽、李琼久、张志成、毛西旁、罗孟汀等等。那些年,遍能法师每次进城办事,返回乌尤,都要在梁家小憩,彼此熟得不能再熟。遍能赠送梁炳尧的书法,题款都称他“炳尧老弟”。

1984年的一天,梁炳尧专门跑到乌尤寺,找到了遍能法师,告诉遍能法师,说他要在“东岩酒家”门前修座3米左右高的牌坊,希望能够为他题写几个大字,好刻在牌坊上。

(遍能作品,梁炳尧收藏)

遍能于是写下“凌云第一重”几个字,写完这几个字后,遍能法师还专门配了副对联:山阁竹风寒,江林花雨湿。

这幅写于1984年的“凌云第一重”,有1.8米长,75厘米宽,每个字大约有25厘米高,20厘米宽。

梁炳尧将这幅字和对联,一起刻在了牌坊上。这幅字为东崖酒家增色不少,成为乐山文化人那些年经常去的地方。

1672年冬,王士祯担任主考官典试四川,曾逗留嘉定去凌云山游览,便见到了石壁书“凌云第一重”五个大字,这大概便是遍能给梁炳尧写这几个字的缘由。

徐敏为写篦子街文,见过梁炳尧,梁炳尧回忆,这条街上,做饮食生意的著名门店,有“半城香”,主营豆花饭,店主胡淑良,出了名的美人,人称豆腐西施。夫君刘正明,是民国时期三二补训处处长韩文源的勤务兵。韩后来去了台湾,刘则娶了豆腐西施,做了上门女婿,活到103岁。

梁炳尧的东岩酒家,经营小吃,也开茶馆。大门外有砖柱牌坊,牌坊正面题“梁石园”三字,乃苏轼书法;背面为遍能法师题写的“凌云第一重”。整个院落约五六百平米,木结构的平房。其余有秋月饭店,望眉楼饭庄,店名都文气浓郁,古色古香。

1986年景区扩建,公路拓宽,篦子街大多拆迁,梁家的住房、东岩酒家、茶馆、画廊,全部毁于一旦,连同梁炳尧想要恢复的凌云和东岩文化,也同时灰飞烟灭。梁炳尧曾雄心勃勃,希望通过自己的营造,再现历史上有过的“凌云第一重”和“东岩酒”。

(篦子老街,阮班俊 摄,刘跃平 提供)

更叫绝的是,这位奇人梁炳尧,后来一度就住在挂榜山下的崖墓中。一住,就是数年。

据徐敏记载,梁炳尧乃一侠肝义胆之士。

遍能文革落难时,在河对门教养院粘火柴盒子,梁炳尧经常去看望周济他。

文革中,师范学校教师廖幼平无家可居,廖幼平的丈夫李伏伽被打成反革命,流放马边劳动改造,命悬一线。梁炳尧曾前往马边,在西门外远离村子的半山腰上,看望过李伏伽。后来更冒着巨大风险,将李伏伽从马边接来东岩梁家居住。

还有科普作家魏伯祥,留下迎春门珍贵照片的那位老师。当初魏伯祥流放西北,回乐山后无处栖身,又是梁炳尧为他提供写作之地,不要任何报酬。

据说如今岩壁上的题刻,隐约还能辨认出“凌云第一重”中“一”的笔画。

(如今篦子街冷清的过街楼)

风月谈在篦子街来回走了一圈,再未发现一丁点徐敏笔下记载过,黄潮、何可经过那老篦子街一点旧日容颜,风月谈爬上篦子街后高山,下面也全部被当代修建过街楼和树木挡完了,再鸟瞰不到前方任何风景。

过街楼的生意,虽然正是中午春节游客多时,但除了大佛正门对面店铺还有些生意,其它店铺,大多冷清,至于美食店铺的店名,都很俗气,大多打上正宗旗号,但是否正宗,别说乐山本地人,连外地游客都知道,无人问津。

(冷清的篦子街)

过街楼中间,更显冷清,不少店门紧闭,个别店铺,打着“大佛由此去”的招牌,指向自家店铺,让人哭笑不得。

再往篦子街后山走,还有个老厂建筑,当年的肉联厂,也叫冷冻厂,大概是此处唯一的遗址了,几乎已经没有人居住,等着拆迁了。当年,这里可是生产军需品的,西藏部队吃的冻肉,就是从这儿拉进去的。在凌云山下靠岷江显眼处,还有过肉联厂的水泵房。

(篦子街肉联厂的老厂房)

16年前,因为工作,风月谈和作家冯骥才喝过茶,冯骥才说,乐山大佛周围不该修那么多停车场,更不应该通车,现在国外不少文化遗产,均不在景区修停车场,对游客是这样的要求:如果你要看,请自己走进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篦子街路口,高路川 摄)

如今,在篦子老街消失后,这里终于不通车了。

历史的轮回,竟是如此嘲讽啊!

特别鸣谢:徐敏作品《乐山篦子街:苏东坡喝过这儿的东岩酒》、毛西旁作品《篦子街原名篾子街》、唐长寿作品《篦子街》、黄潮作品《东山挂标语》、甘国江作品《与遍能结缘获凌云第一重墨宝》,梁炳尧、何可回忆,部分老图片来源《乐山百年照片档案》。

图片未署名和风月谈拍摄外,均来源网络

热门排行

经典笑话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