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友投稿 >

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时代精神「中华文明的不足」

发布时间:2023-07-01 09:03:32 来源:搜狐

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题:从远古走向新时代:中华文明复兴盛景向世界彰显包容自信

新华社记者沈洋 许晓青 李云路

刚刚闭幕的景德镇陶溪川2019年春秋大集(春集),吸引了来自17个国家的114名陶艺家。这座有着千年陶瓷文化积淀的“瓷都”,再次成为国际文化与艺术交流的使者。

景德镇陶溪川2019年春秋大集(春集)(受访单位提供)

陶瓷,被称为最早的世界性商品之一。陶瓷出口之地,就是中华文明所及之地。古丝绸之路把景德镇瓷器销往中东、欧洲的同时,也把产于古波斯一带的矿物质钴料“苏麻离青”带到景德镇。

正是利用这种矿物质作色绘图,元代景德镇在白瓷上烧造出独有的青蓝色图案,青花成为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景德镇瓷器在影响销往国的艺术风格和生活品位的同时,也在器形、釉色、图案、纹饰方面因不同文明的互鉴互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最具代表性的元青花瓷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上,伊朗出土的元青花梅瓶做工精细,纹饰繁缛,体现了融合伊斯兰文化的独特风貌。

夜色下的景德镇陶溪川2019年春秋大集。(受访单位提供)

回溯历史,中国的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说,数千年来东亚的农耕文明、文化传统推动了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亚洲人民对自己文化的传统应该充满自信。

近一两百年来,西方国家在工业、科技现代化进程中走在世界前列,由此带动政治、经济、军事崛起。西方列强凭借其军事力量对亚洲地区进行殖民统治,从而形成文化霸权现象。

如今,亚洲国家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逐渐由传统文明进入现代文明。“这个关键时期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亚洲文明,强化自尊自信。”郑培凯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

在日本的冈山县和气町一直有个关于中日友好源远流长的故事。早在公元700多年时,当地知名人士和气清麻吕一直倡导“到大唐去学习”,从而推动了多位遣唐使赴长安学习先进文化。

89岁的和气町前町长藤本道生一直希望弘扬和气清麻吕的事迹。上世纪90年代,藤本道生起初在自己的家乡和气町倡导种植紫藤,后将一些珍贵品种通过“嫁接”介绍推广到上海嘉定,上海嘉定也因此与日本和气町缔结友好往来。

中国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之际,藤本道生不顾年迈,专程来到他最牵挂的上海嘉定紫藤园,为20多位远道而来学习紫藤养护技术的中国园艺工人实地授课。

“作为两国的后代,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藤本道生希望自己能成为两国民间文化的“交流使者”。

藤本道生(右二)指导中国园艺工人养护“牛岛”紫藤。(新华社记者许晓青摄)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使丝绸、茶叶、陶瓷等风靡亚洲各国,记录着亚洲先人们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

如今,“一带一路”“两廊一圈”“欧亚经济联盟”等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各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亚洲文明也在自身内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

目前,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正在北京举行。这场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大会,是继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后,中国今年举办的又一场重要外交活动。

多国领导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和亚洲47个国家以及近50个域外国家的各界代表齐聚北京,为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智慧。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由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系列文明交流互鉴主张,引发全球共鸣。

15日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惊艳亮相的亚洲文化嘉年华形象诠释了亚洲文明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彰显了亚洲各国之间的相互交融、相互理解和彼此接纳,更体现了“秉华夏之礼,迎八方宾客,结四海好友”的中华文化的包容自信。

一直从事东亚历史和文化发展研究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查尔斯·阿姆斯特朗对媒体表示,当下的中国,凭借倡导多元文化以及不同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间的和平共存,已成为整个欧亚及更广地区内互联互通和交流往来的催化剂。

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一直在包容并蓄中取长补短、创新发展。“中国倡导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就是希望从文明观的角度助力世界和平与发展。”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咨询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俞新天相信,从远古走来的中华文明,在新的时代,有能力也有责任为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热门排行

经典笑话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