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友投稿 >

圣母哀子雕塑「圣母 雕像」

发布时间:2023-07-05 09:03:14 来源:搜狐

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怜子》(亦称《哀悼基督》,英语The Pity,意大利语La Pietà)

哪怕对西方宗教一无所知,也会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层面的观众在观看它的时候产生深切共鸣。作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 1475-1564,我将其称为祖师爷[呲牙]

),以其惊人的表现力在雕塑作品在艺术史上大放异彩,而这尊现藏于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的《圣母怜子》(La Pietà 1498~1500年创作)是他创作生涯中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在米开朗基罗漫长的一生中,他不止一次着手创作了同类题材的作品。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演变,都将圣母对献出独生子以救赎人类的伟大而复杂的情感,凝结成永恒的经典。作品中圣母的形象典雅而沉静,默默地俯视着躺在她双膝上的死去的基督,她年轻而美丽,没有给人以过于悲伤和痛苦的感觉。雕塑中体现得更多的是人文主义的精神而不是宗教的氛围。这件作品带有作者早期雕刻的风格特点,这个时期主要是对古典风格和题材的继承,运用了稳重而优美的写实手法。

他从22岁起就着手这项工作,历时3年完成。MICHAELAGELUS BONAROTUS FLORENTIN FACIEBA意为来自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所作。这是唯一一件带有作者签名的雕刻作品。因为世人不敢相信年轻艺术家竟具有如此鬼斧神工的能力。

作品具有极其丰富的细节变化。如圣母胸前衣褶的表现,充满高低起伏,反复穿插,拥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体块及明暗交界非常复杂,对临摹绘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擦汗]

。耶稣右肩关节后伸、左肩关节中立位,双侧肩关节所处位置的不同会导致胸大肌行程长度的变化,这一点在作品上完美表现出来了,即左侧胸大肌较右侧更加隆起。此细节足以说明祖师爷的敏锐观察力以及扎实的人体解剖知识。再看耶稣的胸锁乳突肌,左侧的较右侧的更明显,为什么?头颅向右侧旋转了啊。

圣母头部:祖师爷的作品大多大刀阔斧,气势逼人。但此作中圣母的脸部刻画极其细腻。请仔细欣赏那柔滑的脸颊、弯月状的眉弓、紧凑的鼻翼、水滴状的人中、紧致的下颌。温润如玉的质感细看之下竟有微微出汗的感觉,确定是大理石不是翡翠?这或许是他一生中所作最美女性,也是这件作品中最美的部分。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应该是开足了美颜特效[可爱]。

尤其精彩的是鼻子的刻画,加上微微上翘的上唇,侧颜太美了。

1972年5月21日,圣神降临瞻礼,匈牙利人Laszlo Toth(估计是精神病,嘴里大喊我是Jesus),用锤砸了圣母怜子(老外真是心大,游客居然可以和无价之宝零距离?核酸测了吗?疫苗打了吗?)。导致圣母的左臂自肘关节以下创伤性截肢,左眼上睑挫裂伤,鼻翼鼻头缺失(惨遭劓刑毁容)。

事发现场,当时的照片比较模糊,似乎可以看到左臂残端新鲜损伤,活动性出血[发怒]

。教宗保禄六世(Pope Paul VI,任期1963-1978)视察现场直接吓跪了,嘴里念念有词的祷告,具体内容也说不详细,大意就是受损这么严重怎么治?

梵蒂冈修复重建,哦不-艺术专家们一起对损坏情况作了估计。由于左上肢离断部位及鼻头已经破碎游离,需要行再植手术,去Shanghai 6th Hosp请陈中伟院士急会诊估计也来不及。所以只可能修复雕像的外形,而无法弥补她的原来的美感。

修复的难点在于许多碎片难以寻回,最终决定采用自体组织移植重建技术(鼻翼等是从雕像背后的原始石材取出重新制作,而非碎片直接拼接)。

在圣座文物修复专家的努力之下,才使得雕像重新回到了圣伯多禄大殿,为杜绝耶稣母子在现世再次蒙难,修复后雕像被防弹玻璃保护了起来。

言归正传,继续欣赏:

耶稣的头发分组细腻,轨迹流畅。

腹部凹陷,肋弓清晰,体现出受难前所遭受的折磨(肌肤如此光爽?罗马人施暴的伤痕怎么不见了?这大概就是神之力吧)。左手拇指完全顺着重力下垂,拇指长短伸肌腱均无张力,说明此时耶稣的神经系统已不工作,可以猜测已经死亡。

卷曲的头发像奶油般丝滑,大波浪里揉合着小波浪。三角肌前、中、后束均有表现。耶稣右侧腋窝前皱襞受圣母右手挤压而向前上方突起。

耶稣右手下垂体位加右侧腋窝受压,导致右上肢静脉回流较慢,体表静脉充血扩张。第2、3掌骨间可见十字架钉造成的贯通伤。

本人业余时间也对其进行了一些局部临摹,以便更好地学习研究以及欣赏。

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怜子》,远看气势、近看细节,完美无瑕。能给观者的心灵带来深远的冲击,是世界艺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机会去当地旅行的朋友记得去现场观摩一下哦[赞]

热门排行

经典笑话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