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网友投稿 >

古代公案小说多以\\「古代十三公案书」

发布时间:2023-12-06 08:36:10 来源:搜狐

由“神化”到“人化”一近代小说中包公形象的变迁

许多学者在著书论证近代包公文学与前代包公文学的承接关系时,大都认为近代的包公故事在前代描写包公审案断狱、安境保民的基础上,加入了与忠臣良将、江湖侠客一起同朝中奸臣、民间恶霸斗争的故事情节。在包公形象的塑造方面除了继承之前的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能为蒙冤受屈的平民百姓报仇雪恨、敢将横行不法的权豪势要绳之以法的性格特征外,诸如“忠君为国”之类的性格在,近代的包公文学里得到了的突出的表现,是在之前“清官”的基础上又被涂上了“忠臣”的色彩。

但我觉得用“清官”和“忠臣”两个词来界定二者之间的不同还不够准确,他们忽视了二者在包公形象塑造方面的一个重要区别:古典文学中的包公故事竭力想把包公塑造成一个与众不同的“神人”,而近代小说中的包公形象已经由万众敬仰膜拜的“神”变为有七情六欲,有三灾五难的“人”。

首先,《三侠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虽然只有前二十七八回着重描写包公的故事,后七十多回都在描写江湖侠义,但豪侠们行侠仗义的故事也是围着包公断案而展开的。在这些故事里包公充分地运用了自己的智慧、经验和胆识去审断案情。虽然在断案的关键时刻也有过借助诸如游仙枕、古今盆、照镜等超自然的法力,但这毕竟不是全书的主要的着墨点,相反包公已不再像在《龙图公案》公案小说中一样是个“日间断人,夜间断鬼”趋于神的超人。

他的能力范围已经大大的缩小,只能在其管辖之下的现世中,而不能再到阴间去“坐赴阴床理事,断地狱不平之事”了。譬如在“沈清迦蓝殿杀死僧人”、“皮熊通奸杀人”、“刘氏谋杀亲夫”、“计斩庞昱”、“斩威烈侯葛登云”等案件中,包公或根据生活常识,或探究人情物理,或苦思冥想事物的联系和因果关系,或遣人微服私访调查取证,或巧设圈套赚罪犯入套,使用一种或多种方法,将自已面临的扑朔迷离、疑团重重的案件和其他官员因糊涂粗心导致的错案、束手无策积压多年的冤案,一举审破,作出公正的判决,让为恶的自食恶果,让受屈的得以昭雪平反。靠着自己的能力,在平民百姓中树立了“青天”的形象。

如果我们再细心一点还会发现,在《三侠五义》中,包公不仅没有用鬼神为自已壮声色、提威望,反而在其内心是不相信有鬼神这一说的。小说的第四章中,包公因缠不过李保为他家小姐治邪捉妖的请求,只能心里暗想:“此事终属妄言,如何会有妖魅,我包某以正胜邪,莫若随他看看,再作脱身之计便了”。

而后在替李小姐驱邪时也不忘说一句“再者自己也不信妖邪”。待娶李小姐过门之后,也只是对李小姐的大家闺范“欢喜不已”,对嫁妆中“古今盆”这-传说是神通广大的稀世宝物“却毫不介意”。不过包公自己虽然不信鬼怪,但却懂得利用大众迷信的心理,借用“神怪”之力来断案。小说中在审断李妃一案时, 巧设阴司地府,从而诈出了郭槐的口供。

这也更加证明了包公的机智,也证明了包公作为百姓心中的青天和皇上心中的忠臣这一身份是怎样的当之无愧。其次,包公也有马失前蹄,遭人暗算的时候。在小说的第三回,包公进京参加会试,路上遇见展昭。谈话间觉得颇为投机,便多谈了两句,却没想误了行程。夜间又误投一家贼庙,只能眼睁睁得任人宰割,若不是碰巧遇见展昭来这家寺院暗访,恐怕包拯的命已休矣。

还有在第二十回,庞太师因为包公斩了他的儿子庞昱而怀恨在心,遂请了法师来暗害包公:“只见包公坐在椅上,身体乱晃,两眼发直,也不言语,也不接茶。包兴见此光景,连忙放下茶杯,悄悄问道:‘老爷怎么了?’包公忽然将身子一挺,说道:‘好血腥吓!’,往后便倒,昏迷不醒....躺在床上,双眉紧皱,二目难睁,四肢全然不动,一语也不发...天子闻奏,钦派御医到开封府诊脉,也断不出是何病症。一时,太后也知道了,又派老伴伴陈林前来看视。此时开封府内外上下人等,也有求神问卜的,也有说偏方的。

无奈包公昏迷不省,人事不知,饮食不进,止于酣睡而已...谁知一连就是五天,公孙策看包公脉息渐渐的微弱起来,大家不由的着急。”这次受魔魇估计是包公一生中所遭遇的最大的灾难了。小时候被遗弃遇到猛虎,但没有被猛虎所食还可以说是有神庇佑的话,这次却是万方不灵。若不是展昭杀了妖道破了阵法,包青天恐怕真的要到阎罗地府去当判官了。

《万花楼演义》第七回,当他闻知市井恶霸胡伦被人打死时,便觉得是为民除害,心中颇为快慰,看到打人致死的张忠、李义和狄青颇有英雄气概,心中又不由得产生了爱惜之心,于是不再顾及任何法律条文,开释了他们。而当孙秀到包府要求他严惩狄青时,包公不仅冷言相对,还百般辩解胡伦是自己摔死的,与他人无干。孙秀斥责他偏存私心,可包公却答道:“下官原是蛮话,只要蛮话蛮得有理就是了。”按照律法,杀人偿命,可包公不仅开释了狄青,甚至在与孙秀辩论时,还为了保护他而不惜歪曲事实真相。

对待奸臣恶霸,却用蛮话和蛮举动来体现与他们的水火不容。这种描写,与前代戏曲小说里所塑造的刚正威严、铁面无私的包公形象大相径庭。不过倒突出了他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也使我们看到了他和普通人一样有着的简单的爱憎感情。形象也更加贴近生活,富有真实感。第四,近代小说中的包公虽然不信鬼神,但却成了一个正统的封建文人,“不背君”、“不辱父”、“光宗耀祖”、“以死屈伸国法”等封建道德在他的思想里根深蒂固。

除此之外包公还有很强的仕途观念。在《三侠五义》的第六回中审乌盆案时因不小心将赵大刑毙而遭革职,包拯心里暗自叹息:“我包某命运如此演蹇,自幼受了多少的颠险,好容易蒙兄嫂怜爱,聘请恩师,教诲我一举成名。不想妄动刑具,致毙人命。虽是他罪应如此,究竟是粗心浮躁,以至于落了个革职,至死也无颜回家。无处投奔,莫若仍奔京师,再作计较。”

而古典文学中的包公却似乎从未替自己的仕途担忧过。第五、包公也会“上当受骗”。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侠五义》的第七十二一八十四回,包公门生倪继祖外任杭州太守,刚刚上任即被横行乡里的恶霸马强所执,后被北侠欧阳春救出,但没想到马强恶人先告状,倪太守反遭解任,并因此牵联到北侠,而马强更是依仗叔父在宫中当差而有恃无恐,此时包拯却需要回避,难做关照。于是爱打抱不平的侠士们便想出了一个栽赃陷害的法儿,先由黑妖狐智化充河工进皇城偷盗九龙冠,再由丁二侠偷藏至马强府中,最后由小侠艾虎冒死告发主人马强窝藏九龙冠的滔天罪行。

何况其中又有胆大心细、足智多谋的智化和艾虎。饶是不徇私情、问事如神的包公设了重重的套也没能使艾虎露出马脚,着着实实的上了一次当。

更需要提出的一点是,《三侠五义》里还替包公安排了一段美满的婚姻,让包公在赶考途中落难,借李小姐之病进行搭救。有人说,这段故事是由“公子落难小姐搭救”的才子佳人模式演化来的。但不管怎样,我都觉得这个“另类”的才子佳人成就美满婚姻的故事是本书中最有人情味,也最能把包公形象“常人化”的一节。

热门排行

经典笑话

编辑推荐